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一个人会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感到自卑自恨?| 去殖民化心理学

邱雨薇Molly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2024-10-08
今天跟大家继续分享Dr. Sunil Bhatia去殖民化心理学这本书。


如果大家本科读的是心理学,就会有机会了解到量性研究。教授和助教不会在课堂告诉你的是,这些量性研究看起来很“科学”,但其实研究样本局限性很强,根本无法代表你和我。
学者Arnett就在质疑美国心理学的现状及其走向。他认为美国心理学产生的关于社会、情感和认知功能的研究结果是基于世界5%的人口(中产白人异性恋上大学的男性),但美国的这些发现被认为对世界95%的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相关性。
他进一步写道,有必要扩大美国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使其不仅包括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还包括世界各地的人。这些研究应该认识到世界人类生活的非凡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多样性。
这也是为什么从今年起开始去阅读和思考去殖民化心理学的内容,因为我越深入了解到来访者的经历,越发现那些看起来“精致”的理论不仅无法解释来访者的遭遇,甚至会变相地压迫对方。
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浪漫就是每天送我一束玫瑰花,而不是每天给我做一碗热汤面。“送玫瑰花”这背后有很多阶级、文化、经济因素在,到底浪漫这一标准是被谁定义的,以及这种定义是如何影响到其它国家的人对于自我想象的?这是去殖民化心理学所探讨的。
作者认为,去殖民化心理学研究欧美科学心理学是如何成为全世界心理学的主流,以及特定的当地文化流动和思想如何在塑造全世界的身份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人话说,就是为什么送玫瑰花就是浪漫的,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是怎样被这一观念影响的,特别是在非西方国家。他要做的并不是用同样具体化的亚洲或印度心理学取代本质化的欧美心理科学。
相反,他阐述了一种“非殖民化心理学”的愿景,它考虑到殖民地、现代、传统、后殖民地、地方和全球的共同融合如何创造出新的身份叙事,超越了东方与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自主性与关联性的二元逻辑。
当然,可能有伙伴会提出来说,欧美心理学不也在提倡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这难道不是在打破这种殖民化的尝试么?
怎么说呢,我觉得学起来更像是一种点缀,为了增加多样性而增加多样性,就跟现在身份政治所提出的“代表性”困境一样,主要的框架还是以西方思想为主。简单来说一句话,就是鲜花还得绿叶配。你我都是绿叶,为了不是看绿叶,而是突出鲜花有多美。
Owusu Bempah和Howitt说得比较狠,他们指出,西方或欧美心理学不是一种全球性或普遍性的心理学,而是一种基于一系列关于西方个人自我的当地文化假设和价值观的侮辱性心理学。他们认为,西方和许多非西方心理学家在努力理解非西方、非欧洲人的心理自我/形象时,仍然坚持西方心理学的镜像。在西方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在制度、专业和个人层面,存在着一个“隐蔽的”(covert)种族主义框架。因此,他们认为“种族主义仍然存在,只有表达种族主义思想和实施种族主义行为的框架发生了变化”。
说一个更生活化的例子,很多时候我在网上看评论,会刷到“东亚父母”“东亚子女”论。经常看我的文章的伙伴们可能知道,我对这些论述比较反感。这并不是在否定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现实,而是我觉得第三世界国家被压迫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文化传统,而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这种文化归因是在模糊重点,也是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伎俩。
那什么是新自由主义的自我或人格概念?Sugarman解释说,新自由主义的自我概念植根于这样一种观念,即人们拥有自己,就好像他们是企业的企业家一样。他们将自己视为一套资产——技能和属性——需要管理、维护、发展,并将其视为投资的企业。作为创业主体,我们认为自己是通过个人投资(教育或保险)为自己建立和增加价值的人,是通过管理和绩效词汇(满意度、价值、生产力、主动性、有效性、技能、目标、风险、网络等)将自己视为经济利益的人,通过采纳专家建议(心理治疗师、私人教练、营养师、生活教练、财务规划师、财产继承顾问)来投资于我们的愿望,是通过选择最大限度地提高和表达我们的自主权的人(主要是在消费主义中)。
新自由主义在心理学上的影响相当广泛,它“重新定义人格、心理生活、道德和伦理责任,以及拥有自我和身份意味着什么”。
全球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关于积极、乐观、幸福和创造力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来鼓励员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效率,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阶级、性别、年龄、地域的不平等。Jan De Vos也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心理化”,其中“心理学和心理化的双重形象不仅渗透而且实际定义和构建了现代科学、现代文化和现代政治的领域”。
是的,我觉得如果缺少对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很容易把心理学视作一个人的救赎,其实不知道的是我们这行,如果缺少对于结构性的批判,搁中世纪的欧洲,就是神职人员的角色,妥妥儿“道德卫士”,就是那种“你做不到全赖你,因为你不够虔诚(现在是积极)”。
通过全球化的动力使心理学非殖民化的项目为我们重新构想学科提供了概念框架。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工具来承担构建新理论和新视角的重要工作。它迫使我们去问谁的故事被讲述,什么知识被认为是合法的,谁的生活被认为是心理学未来的核心。反思这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对心理学如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生活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个人如何应对他们的生存、他们的焦虑、不确定性以及地方和全球力量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可能性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非殖民化的更大目标变得清晰起来:与现代全球秩序作为学术进步的前沿和人类发展的顶峰的观点相反,对殖民主义的提及强调了现代全球秩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存在方式或思维习惯——在多大程度上是继续再现暴力的种族化权力的产物。从多数世界社区的认识论角度来看,在不涉及日常生活殖民性的情况下产生知识的趋势掩盖了现代科学提出的作为人类经验的自然标准的“基本”心理倾向,而不是揭示了这些倾向。相反,日常生活的情况使得理解殖民暴力——以及它与主流或霸权心理科学的关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心理学和种族主义穿一条裤子,可见去殖民化有多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膝盖软,并不仅是因为自卑,而是全球化的知识生产如果不经历去殖民化的反思和重建,就会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心理学在为实现种族主义议程提供理由方面的间接作用始于科学种族主义的兴起。心理学的起源与许多欧美知识分子将非西方的“他者”概念化为低等和“原始”野蛮人的时代有关。在达尔文(1859/1958)和斯宾塞(1851/1969)等重要的心理学先驱的作品中,一直可以找到这种东方主义的描述。心理学非殖民化的呼吁基于这样一种说法,即当代心理科学与殖民化的结构和机制有一些相似之处。
殖民主义被视为欧洲现代性的产物,并通过种族等级制度、性别压迫和压迫性劳动形式得到加强,它也塑造了当前的全球化进程。非殖民化涉及了解日常生活中面临贫困、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人们的具体经历、故事和叙事。
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在主流心理学教育中是缺失的。结果就是,当代心理学中的青年身份观,尤其是欧美心理学中的青少年身份观,与美国的历史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系和塑造。
Erikson特别关注西方的现代化如何带来大规模生产规范的文化和机械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标准化和中央集权“威胁”了人类从原始、农业、封建和贵族文化中继承的身份。Hofstede将个人主义定义为“一个松散的社会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人们应该只照顾自己和直系亲属”,而集体主义的特点是“一个紧密的社会框架”,人们……期望他们的团队照顾他们,作为交换,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对其绝对忠诚”。所以,心理学的标准不是绝对性的,而是有历史性、文化和政治经济前提的。
在书中,作者作为印度裔的美国学者,深刻地观察到了这一观念对于印度的影响。
在印度,提供跨文化培训的西方和印度培训师意识到这些框架背后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但他们继续将印度人的东方主义形象复制为“糟糕的沟通者”、“腐败的”、“封建的”和“不直接的”,而不是美国人的“随和的”、“直接的”、“优秀的沟通者”。
在这些跨文化工作环境中,培训师通过强调文化“本质上不是好的或坏的”这一点,鼓励听众接受验证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身份的组织理论,同时又被告知“他们必须学会适应现在的‘主导全球企业文化’(基于盎格鲁撒克逊多元文化),因为隐含地说,他们自己的文化不适合这种背景”。这会让员工感到分裂。
Sathaye认为,一个由人力资源工作者、顾问、培训师、男性和教授组成的整个行业,他们使用欧美跨文化心理学、人格测试、多样性培训和咨询,不仅改变了印度的工作文化,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印度文化和社会。
首先,在印度IT中心被宣传和理解为占主导地位的自我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美国自我概念的一个特定概念:
理想的美国自我存在于社会和个人现实之外(也就是优秀的员工可以完全独立于他人和工作至上,毫无感情的工作机器)——这些现实被视为与这种自我的真正有效功能明显分离,只是对其的干涉。因此,由“知识经济”塑造的新的“知识自我”,用“我”的句子说话,响应自己意愿的指令,是一个团队成员,但完全自力更生。
其次,培训师、管理专业人员和教授能够通过科学的力量,在印度文化背景下无缝地将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自我、文化和身份的心理概念融入其中。这些心理技术和系统的引入植根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呈现给印度观众的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它是由强有力的科学实证方法、美国标准化的心理测量测试、统计概括以及专业语言和词汇的应用锻造而成的。
Sathaye指出,三种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印度IT行业创造了理想的身份和社会实践。第一种做法是将美国人在印度公司中的自我定位为理想和期望。其次,塑造一个得到管理层认可的特定自我的责任完全是个人进取和努力的结果。第三,心理结果通过科学的力量表现为预测、测量和判断人类行为和行为的客观真理。这三个特点构成了印度企业重要的教学实践。
有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印度的文化心理学没有被纳入印度的研讨会中。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与英国和美国心理学相比,印度心理学被典型地视为低劣和不那么科学。此外,北美和欧洲公司有权决定什么是合法的心理学和“全球最佳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文化和心理学被隐晦地视为不足和低劣。
对印度软件工程师和呼叫中心特工进行的心理培训指出了新形式的文化和心理帝国主义,这些帝国主义通过新自由主义的外包和全球公司的扩张而获得了流行。通过跨文化心理学对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的特殊构建并不是关于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文化间误解或特定的沟通失误。相反,它展示了西方和印度企业如何利用文化差异的叙事来规范、塑造、塑造和控制员工的真实和虚拟身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公司的效率和利润。
在这里,我们看到全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话语的融合,共同产生了从权力和统治结构中去除的文化差异叙事。当企业跨文化心理科学与企业和幸福的新自由主义语言相遇时,全球结构不平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社会现实就会伪装成简单的文化误解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多样性培训来解决。在跨文化心理学中寻找普遍主义可以被视为一个现代项目,其起源于家长式的殖民主义范式。
心理学的非殖民化不仅意味着参与学术研究,还意味着关注人们从实地讲述的故事,并找到有意义的方法来理解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
非殖民化的视角使人们关注那些自然化和规范化的文化文本和心理学读物,这些文本和读物往往忽视了由跨国权力关系塑造的殖民历史和当前的后殖民条件。它还确定了心理学如何成为新殖民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剥削形式的同谋,并使人们的特定身份或历史变得无形或奇异。它理论化了不一致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何塑造地方和全球权力动态,以及这些全球-地方交叉点如何塑造个人生活及其故事。
因此,心理学非殖民化的努力是一个建设性的计划,而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的批判;它旨在重新想象一种基于隐形和边缘化故事和理论的心理学。
如何借助去殖民化叙事理论,讲述好第三世界国家的个人的故事,我会在下期文章中跟大家分享。

<END>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社群信息
加入Couragers大家庭
👇


群里不定期有各种互动和活动
也可与创始人对话和获得支持
一起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孤单

精选内容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